地面、井下两条腿走路
中国能源报:我国煤矿地质条件复杂,煤层气开采难度也较大,您认为应如何因地制宜开采煤层气?
袁亮:靠引进国外地面煤层气开发技术不能解决我国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瓦斯治理难题。从长期来看,未来中国煤矿瓦斯(煤层气)开采会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模式:
一是“煤气共采”的“淮南模式”。即在短期内无法采用地面煤层气开采技术的复杂地质条件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的煤矿区,走采煤采气一体化、煤与瓦斯(煤层气)共采的路子。用5年-10年的时间,力争煤矿区瓦斯(煤层气)抽采量达到150亿-250亿立方米,尽快实现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的安全、能源和环境三重效益的最大化。
2005年我国地面煤层气产量是6亿立方米,井下瓦斯抽采量是23亿立方米,2011年仅井下就抽了92亿立方米,几年时间产量增加这么多,原因在于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自主研发的低透气性煤层群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煤与瓦斯共采技术、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突破了传统采矿和瓦斯治理理论,实现了“煤与瓦斯共采”,得到了世界采矿界的高度认可。
近年来,这些技术在我国地质条件最复杂的安徽淮南矿区得到了成功应用,并在全国高瓦斯矿区得到全面推广。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已经在全国设立了11个技术推广应用和研究基地,技术应用到200多个煤矿。
二是“先抽气后采煤”的“晋城模式”。即在适合地面煤层气开采的地区,优先开发煤层气,突破关键技术和政策瓶颈,解决“气权矿权重置”等问题,走先抽气后采煤的路子。用5年~10年的时间,地面抽采煤层气达到150亿至250亿立方米以上。
现在井下“这条腿”比较粗,地面“这条腿”比较细。去年我国115亿立方米的煤层气产量中,井下瓦斯抽采量达到92亿立方米,地面只有23亿立方米。地面煤层气我们走过很多弯路,最初是引进美国的开发技术,结果“水土不服”。近年来,通过国家重大专项的研究,以及晋城煤业集团、中石油、中石化等一批企业的努力,在煤层气主体开发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建设了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两个地面开发基地,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若进一步加大力度,我认为国家能源局提出的“十二五”末实现煤层气(煤矿瓦斯)产量300亿立方米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矿业权重置问题依然存在
中国能源报:您提到地面开采的技术比较成熟,为什么产量还上不去?
袁亮:地面煤层气产量上不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体制的原因。很多拿到气权的煤层气企业只是跑马圈地,没有真正开采,其中外国公司占很大比例。去年,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同志在电视电话会议上也讲到,拿到气权三年之内不开采的要有序退出,从侧面说明这个问题很严重。
中国能源报:今年两会山西代表团提出要采煤采气一体化,但也有一些观点认为煤层气矿权重置问题并不突出,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袁亮:我认为山西代表团的建议非常重要。举个例子,晋城煤业集团下属的沁水蓝焰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煤层气产量目前占全国的78%左右,这个公司技术成熟以后想走出沁水,到其他矿区开发。但没有气权,气权要么在央企,要么在外国公司。由于我国矿权设置实行“申请在先”和“探矿权排他性”的行政性配置办法,所以煤层气矿权由国土部配置以后就不会更改。这次山西代表团的建议也提出应按照招、拍、挂形式对煤层气资源实行有偿出让和配置,就是为了防止某些企业跑马圈地,所以说这个问题依然存在。
政府要引导 企业要配合
中国能源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袁亮:首先国家要加大煤层气产业开发力度,第一要有政策导向,要让煤层气开发“有利可图”。煤层气开发初期投资大,开发周期很长,通常要三到四年才能出气。建议从目前至2020年,国家加大价格调节、财政补贴、税费优惠力度,对原先销售煤层气产品的补贴,由目前的0.2元/立方米增加到0.4元/立方米。经济性是企业参与和多元化投资格局形成的重要推动力。
第二,现在拿到气权的企业开发积极性不高,也有技术支撑不足的原因。不同矿区煤层气地质条件不一样,所需的开发技术也不一样,研究适用技术是高效、低成本开发我国不同地质条件下煤层气资源的唯一途径。国家已经设立了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重大专项,但我认为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在重大专项中应增设示范工程、资源保障与前瞻性技术研发、先导型试验和示范工程、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形成院校、企业、政府一体化攻关研究的局面。
这两个问题解决后,要积极引导煤层气企业和煤炭企业合作。在5到10年内不开采煤炭资源的煤田规划区,提前进行地面煤层气开采,布置大量钻井。美国目前每年500亿立方米的产量,有6万口井,我国去年地面煤层气23亿立方米,仅有6000口井左右,没有钻井规模如何提高产量?要在规划区内充分引导企业、社会资金开发,同时在煤矿区进行地面井下一体化抽采,这样才能解决气权矿权问题。
目前,有些企业做得挺好,例如,中石油、中石化等已经分别在山西、河南、安徽等地尝试了合作开发煤层气。合作以后气权变成了真正的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也提前得到了保障,企业实现了双赢,双方都有积极性。国家应该从政策体制上积极引导,现在这个阶段完全能够做到。
中国能源报:这种合作模式是怎样的?
袁亮:现在有两种模式。一是煤矿企业出钱,煤层气企业出技术,双方共享煤层气发电、上网带来的效益和国家补贴。还有一种是双方共同出资,然后按出资比例分享收益。无论国企、央企还是民企,只要国家政策让企业有钱赚,我个人认为这个产业就具备了大发展的条件。
我一直提倡煤矿企业和煤层气企业不要博弈,而应合作形成双赢,这样对国家、对社会也是有利。煤层气有三重效益,第一是安全,煤炭是我国主导能源,安全开采非常重要;第二是能源效益,煤层气成分主要是甲烷,发电、民用、化工材料都用得到,可以提高洁净能源的比例;第三是环境效益,甲烷的温室气体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26倍。煤层气开发利用有百利而无一害,值得大力发展。而且我国煤层气利用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利用率逐年提高。现在积极性都有,就看政策怎么引导,煤层气企业和煤炭企业怎么加强合作。
中国能源报:除了技术和政策,我国煤层气大发展还存在哪些障碍?
袁亮:我国煤层气资源量很大,36.8万亿立方米,但可采量太少,只有2000亿立方米左右,后续接替基地勘察不够。现在就是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这两块。只有进一步勘探开采接续基地,才能形成大规模开采格局。
将来必须走余气外输的道路
中国能源报:我国煤层气应用情况如何?有些企业存在煤层气发电上网难的问题,管网建设不足也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开采煤层气的积极性。
袁亮:现在产量最大的晋城煤业集团煤层气主要用于发电,部分进入西气东输管网。淮南及全国煤矿大部分都是自用为主,因为第一产量不是很大,第二自用是最经济的。
煤层气发电上网难这个问题山西解决的最好,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并网涉及到电网公司和各级煤矿企业,关键还是要政府协调。
将来技术发展,煤层气开采量更多的话,一定要走余气外输的道路,上电网和管网,这是必然趋势。美国非常规天然气发展为什么这么快?就是基础设施建的好,政策也鼓励很多小公司加入,只要抽出来就送得出去。
去年我们中国工程院启动了“我国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现在基本结论已经出来。我个人认为煤层气是“十二五”最现实的非常规天然气,要确立大发展。有能力就自己开采,没有就加强合作,山西已经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如果各大矿区都这样做的话,我国即将迎来煤层气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我国正处于从煤层气资源大国向资源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煤层气产业具有安全、能源、环境三大效益”,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淮南矿业集团副总经理袁亮对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寄予厚望。
袁亮被称为“瓦斯斗士”,1982年,从淮南矿业学院采矿系毕业的他来到淮南矿区地质条件最复杂的谢一矿,1996年,为解决淮南矿区地质条件复杂、煤层松软、透气性低、瓦斯含量高等技术难题,时任原淮南矿务局总工程师的袁亮创新性提出“卸压开采抽采瓦斯及煤与瓦斯共采”的技术原理。这一技术打破传统自上而下的开采程序,先开采瓦斯含量相对较低的薄煤层,造成上下岩层移动,膨胀卸压,从而增加煤层透气性,将相邻煤层瓦斯释放出来,再通过预先布置的巷道和钻孔抽采到地面。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淮南矿区连续15年杜绝瓦斯爆炸事故,百万吨死亡率降至0.1以下,比历史水平下降40倍以上。2005年后,淮南煤矿的瓦斯综合治理经验在全国类似条件的矿区得到广泛地推广应用,为促进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好转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11年9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第22届世界采矿大会,授予袁亮“世界采矿大会突出贡献奖”,以表彰他在煤矿安全理论创新及工程实践方面的卓越贡献。